再有两天(旧历六月二十四)是荷花的生日,也是大明湖迎“荷神”的日子,至农历六月三十,还要再送“荷神”。所历七日,可算得是明湖四季中最热闹的时日了。
明湖白莲
谈及明湖的“荷神”(又称“藕神”),自然源于湖中的荷花了。这荷花,俗称“大白莲”,当年接天连叶,满湖尽洒,大如小盆。亭亭玉立,洁白无瑕,风雅略显高贵,于百余个荷花品种里,它独占鳌头,俊压群芳。此荷茎高、叶大、纤维厚,满荷叶展直径一般都在五六十公分左右,要比杭州西湖、武汉东湖、扬州瘦西湖的荷叶大的多。有一年,我曾在汇泉寺岛旁采一荷叶王,用尺量来,近八十公分,铺在旧石桌上,如碧翠圆案,上洒湖水,冰清凝玉洁,更体“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真意!
叶漫荷塘
湖中荷叶也是旧时老济南人不可或缺的食材。那时,肉铺买两毛钱的肉,用鲜荷叶包上(冬春两节则用干荷叶)。济南北厚记、远兴斋等老字号酱菜店一年四季都用荷叶包酱菜,走街串巷卖地瓜的,刚出锅气腾腾的热地瓜总用荷叶裹着,一口下去,又香又甜,即便再烫也顾不得嘴皮子了。推着小車沿街叫卖猪头肉、猪下货的,也都用荷叶包肉。既固荷香,又不走油,清新爽口,若再斟上几钱酒,定是惬意非凡。走亲访友,用这荷叶做的荷叶鱼、荷叶鸡、荷叶肉都称得席上佳品,平日里,常吃的荷叶包、荷叶粥也是老济南的特色小吃。
佳肴“荷叶鱼”
明湖周边饭庄的“炸荷花瓣”堪称一绝。将这荷花瓣洗净,匀挂薄薄一层鸡蛋糊,小火微炸,稍待翻滚,随即捞出,置于铺有荷叶的尺盘里,中间摆嫩莲蓬,莲芯黄盈盈的细须可见,洒上白糖,打眼一瞧,“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意境竟扑面袭来。越是端详,越是不舍得下筷子了。当年老舍先生在济南朋友家吃到这炸莲花后新奇无比,在《吃莲花》一文中说“这是济南的典故”。
游客品食“炸荷花瓣”
而“拔丝莲子”则又是另一味鲁菜名肴。糖汁熬匀,浇滚莲子之上,金黄透明,丝能拨出半米开外,外焦里嫩,酥脆芳香,入口即化。再有,用荷花泡制的茶,取淡淡的清茶用纱布包来,于子时之刻,嵌入闭合的花蕾中,次日露水滋润后取出,加三颗莲子,两粒冰糖泡来,一盏雨荷茶,犹如身临其境,又似若即若离。期许着的、盼望着的、沉溺着的、迷醉着的,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明湖荷花的根——藕,“胖圆三四节,食来脆无渣”。老湖民自湖泥中采出,湖水洗净包在荷叶里,拳口下砸藕碎八片,生吃如水果,爽口长留香,如切成薄片,冰糖稍许,再添几片山渣糕,又是一道极品——“水晶藕”,同蒲菜、茭白合称“明湖三疏,鲁菜一绝”!
明湖脆藕
还有一种起源于大明湖畔的风雅之举“碧筒饮”,唐代文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写到济南夏日饮酒的方式:“取自明湖莲花叶盛酒,从簪刺叶,令与茎柄相通,吸之,名为碧筒饮”。就是将这酒浸荷叶中与荷香高度融合,用荷茎做吸管,慢慢吮吸,而后乘兴吟诗赋歌,风雅致极!
微尝 “碧筒饮”
明湖莲藕如此之好,自然与水休戚相关。古历水、古泺水、七十二泉汇集大明湖,遂享“众泉汇流”之美誉,试问世上哪个湖泊还能得上苍这般慷慨厚爱?由此,于泉水滋养中生长的荷花又怎能不美呢?明湖荷花好的出奇,古时文人常以神灵庇佑以示缘由。而这神灵啥模样?想必是端庄、秀美、俊雅、灵动、飘逸,美如天仙,深隐于荷花丛中……清代文贤们每至赏荷季节总成话题,后遂公荐李易安为荷花神即藕神,在济就职的江西宜黄人符兆纶曾作一篇《明湖藕神祠祀李易安居士记》自此为据。今经济南学者周长风先生考证,应是道光十四年(1834年)在大明湖畔建藕神祠。济南当地百姓把旧历六月二十四作为荷花生日,在这一天,举行迎荷神的仪式,又将六月三十定为送荷神的日子(佛教中的盂兰会)。这一迎一送,流露出人们敬崇明湖荷神的真挚情感,是善美的象征,是安康的寄予,更是心灵的祈慰。
民国初年藕神祠旧照
每至期间,城乡百姓披红挂绿,扶老携幼,自四面八方汇集明湖湖畔。或三五结伴在绿柳下饮酒赏荷,或泛舟湖上荡漾于玉荷碧叶中,远观静待也好,寻觅亲近也罢,因于荷神而又不止于荷神。湖民们微波泛舟,下湖采莲,穿梭于岸边船旁荷花丛中,“鲜荷花…嫩莲蓬…老牛筋…面疙瘩…” (老牛筋、面疙瘩食材为明湖水中蒲苇的根须、根茎) 此类叫卖兜售,声若乡间小曲,悠扬婉转,不绝于耳。此时,湖畔的店家小馆也忙碌起来:敬贴楹联,支棚垒灶,摆案设祭,预备湖鲜。门店的老板娘也会做生意,待食客酒足饭饱后,还专门送上荷花莲蓬带回家中,置于瓶碗奉于几案,寓意荷神请到家了。
木盆采莲图
农历六月三十(也是盂兰盆会,当地佛家也要在这一天做佛事),送荷神的日子到了。夜色降临,人们开始燃放荷灯。用面制成灯碗,用红纸布扎做成几片荷花瓣,用棉做灯芯,滴上菜籽油,放入湖中,顺水随风,散落飘流。此时,湖面灯影闪烁,忽疏忽密,点点火光映红湖面,甚为壮观。荷灯渐行渐远,大人们默默凝视,祭祀先人、缅怀故友、祈求平安。而懵懂孩童哪懂长辈们的心思,沿湖岸紧跟荷灯跑着、跳着、喊着,直到北水门处,明湖人提前打开水门,让荷灯顺流到小清河,有的孩子仍饶有兴致,竟冲出北城墙,一路沿河追随……
湖畔放荷灯
一阵鼓钟齐鸣,北极庙的道士列队缓缓而下,至湖边,做起法事,焚燃用纸扎的车船牛马,信徒们围火步绕吟唱,经声回远,超渡祀佑。观者摩肩接踵,里三层外五层,好不热闹。据1935年《济南大观》一书记载当日明湖船价:大船5~6元,中船3~4元,小船1~1.5元,数天前早被预定空了。
大明湖的藕神祠毁于何时?尚无具体可考日期。自清光绪年间至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济南地图上还都存有明显的标识,之后就难寻踪迹了,而迎送荷神的传统习俗,也随湖水浮之东流,消于世间
1986年,荷花、柳树被命名为济南市“市花”、“市树”。伴随城市发展,济南北园一带荷花池多被填埋盖了楼,十里荷香,万亩荷田,也逐渐消失,夏日赏荷也只有到大明湖了,明湖原有“四面荷花”的风貌也因多次挖湖致使水深而不易生长,面积也逐年递减了。只有在明湖南岸、东岸方可成片观赏,荷田面积已不足百余亩。
直至1993年,每逢盛夏,大明湖景区都如期举办荷花展。时年,展会活动筹办之前,济南已故著名学者徐北文教授提出“正本溯源,恢复古水仙祠”的建议,时任园林局副局长于红生当场拍板,请徐教授为水仙祠恢复工作的项目策划人,将具体落实工作交予时任大明湖公园主任的郝木君来完成。不久,徐教授写来《重修水仙祠记》,记全文(如下):
《重修水仙祠记》手稿
大明湖古名历水陂,唐名莲子湖,宋名西湖,金元以来始称今名。湖绕莲藕,此莲子湖取名之由来,而湖畔藕神祠之所构建也。藕神即荷花仙子,清代因名为水仙祠。有楹联云:‘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 ’,《老残游记》曾艳称之。
大明湖荷花之美,为历代文人欣赏。杜甫诗云: ‘北渚凌青荷’。曾巩云:‘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瀛燕坐凉 ’。苏辙云: ‘过尽绿荷桥断处,忽逢朱槛水中央’。故济南市民共推荷花为市花,盖善其出于污泥而不染,莲实藕段可谓美食,而其花品又系国色天香,为市容增光也。每逢菡萏乍放,露润风轻,清香袭人,若见花畔棹女,叶底游魚,遐想联翩,恍有所感。此所从古人称藕神称水仙之故欤!清代济南人士又于水仙祠内张宋代杰出词人李清照画像而拜祀之,以为一代词宗,魂兮归来,将于藕花深处徘徊留连以寄其爱国怀乡之深情也。夫才女英灵与荷花体魄合而为湖上仙子,实乃天造地设,诚为历下逸事,明湖佳话矣。
水仙祠湮没将近百年,共和国建立以来,国运兴隆,万民安乐,湖山名胜渐次修复,其典丽秀美更盛于前代。大明湖公园乃于一九九三年夏历六日二十四日荷花生日之际,重修水仙祠,不特踵事增华,亦且宣传市花之明艳清雅与市容,而又纪念故乡女词家易安居士之卓越成就也。
一九九三年夏日徐北文记
今天读来,赏先生文采横溢,悟爱家乡情怀。
1994年,全国第八届荷花展在大明湖举办,此时虽称荷展,但已与往届规模截然不同,诸如原来公园每年仅培育数百盆荷花装点,而这节要万缸荷花上街,进社会,进家庭。其内容更为丰富、形式也变得多样,俨然有了荷花节的节日气氛。在明湖路、泉城路,省市政府办公的街区院内都要摆上,醒目处还要放置立体荷花坛。一盆荷花最少也有百余斤,大荷花缸自重就过百斤,加上花、泥、水达四百多斤,需三五人方可搬动,一个地排车也只能拉一缸,多拉一缸那车轮都压龙弯(变形)了。万缸荷花就这样肩抬、人扛、地排车拉着摆上街头,每当市民、游客,于街前路旁,欣赏赞许这四溢荷香、如画美景时,可知酷暑烈日下,明湖人一身汗水加泥水,奔走忙碌时的艰苦?有时累到四肢瘫软,连睡床都爬不上去的地步,这份辛劳中流露出的亦是明湖人对荷花的崇敬爱怜……
随后,荷花征文比赛,全国品题荷花楹联比赛,书法绘画展览等等相继举行。明湖景区本拟在明湖铁公祠以西原旧址处复建祠堂,但考虑其资金情况,因当时明湖公园是自收自支单位,先要确保职工工资及医疗费用,且那片区域已存有建筑设施及绿化植被等原因而暂未动工。
两年后,原明湖东花室折迁改造,在宴公台东,修复三间老祠堂房屋为藕神祠,又整理院落,种海棠修竹,立奇石,铸香炉,成其清雅独立庭院(这里曾是最早的南丰祠,供奉曾巩),请济南著名雕塑家薄自洋为藕神塑像。
海棠树下藕神祠
记得当时对塑像的设计还是一番争议,有人认为藕神像,要有飘飘欲仙的神灵之气,突显俊秀美丽,可参考“洛神”的形态塑立像。也有人认为;藕神即是济南人心中的易安居土化身,淑雅文靜,应突显才女之气。徐北文教授意为后者,宋代服饰,端庄秀美,淑女座像,手持荷花的仕女像分立两端。祠内壁画,原由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孔向阳先生设计绘制,但因祠堂紧靠湖畔,室内潮湿且防水处理欠佳,致使壁画脱落(直至2014年,由山东蓝鲸公司重新设计,由著名工笔画家徐小峰先生指导,其爱徒现景区高级美工师姜英绘制完成)。
徐北文先生又撰书联语:“是也非也,水中仙子荷花影;归去来兮,宋代词宗才女魂”。刘如璞先生书原水仙祠中楹联:“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悬祠前抱柱之上,台湾济南籍书家王风桥先生题匾“藕神祠”。自此,济南人又能来祠堂祭祀谒拜藕神了。
易安居士荷仙子
随后,明湖每年的荷花节也进入高潮,荷花仙子的评选成为重头大戏。在明湖北岸自然舞台处荷花点缀,碧叶飘香,济南各地美女云集湖畔,选出的标准并非全是身高、体围、容貌,而诗词歌舞的才艺表演更为重要环节。记得章丘某中学的一位女同学肤黑亮,身健壮,手持长枪,一连串的跟头出场,长枪飞舞,跳转如风,评委们目瞪口呆,游人们也是一片喝彩,好一位武仙子!该选手还能吟诵易安词句,自然入选十佳。每至周六周天,八方百姓已汇集明湖,热闹异常,明湖收入自然不非。荷花仙子的评选,也给济南才女们提供很好的展示平台,有一年山航做为合作单位,将选出的仙子都纳入旗下,后两届总决赛都在山东电视台演播大厅现场直播,影响久远。
2000年,人体彩绘风靡珠三角地区,内陆地区也方兴未艾。景区也举办了一场人体彩绘活动,那次彩绘是在明湖的大型荷花平板船上,船体内外满是荷莲装点,荷花仙子们,手持荷花,身着泳衣,亭亭玉立在荷花丛中,山东艺术学院的画家们在人体上画出多姿荷花的图案,还有二胡、琵琶、竹笛传统的丝竹音乐的伴奏。记得一位画师将整个人体画成一片碧叶,而在胸前是一对洁白含苞待放的并蹄莲花,美的叫绝!这是一次荷花天然美、人体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怎不让人深思遐想……
失传近一个世纪的放荷灯活动也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荷花的生日这天举行,至戌时(晚二十时),北极庙钟鸣三十六,鼓敲八十一,和以道家曲乐。山门徐开,白发仙道,手持法器,口念经语,缓缓而下,众道士持旗随行,点燃广场中供案上灯盏,为前来放荷灯市民们燃灯祈福,人们诧异“什么时侯来了这么多道士”?伴着道家音乐,身着艳丽服饰,秀姿俊雅,美若天仙的荷花仙子,手持荷灯列队走向明湖北岸燃放处,带着心愿,放下荷灯。有的孩子请她们喜欢的仙子一同燃放,欣喜无限。
仙子送荷来
接着五彩缤纷,花样繁多的获奖荷灯开始燃放了,“八仙过海”、“竹林七贤”、“泉城广场”、“卫星高铁”、“趵突腾空”…林林总总,目不暇接。此时的游人如织,做荷灯的商家也小有盈余。值得一提的是湖畔周边饭庄,也拿出各自看家本领,将一道道色香味美的明湖佳肴置于店外几案,供来往游人品尝评点。在诸多厨艺精湛的菜品中,参展的西瓜灯,师傅们将西瓜雕琢成为一个个缕空精美的艺术品,叹为观止!
精美西瓜灯
夜色渐深,荷灯已熄,游人散去,负责水面卫生的员工们开始忙碌,捞起满湖漂浮的荷灯,清理水面直至天亮。节日当晚至第二天,央视新闻联播及各媒体争相报道明湖的荷灯会。数年来,明湖的荷花节中又派生出龙舟大赛、铁人三项、双胞胎评选,还有情景剧《荷花小姐招亲》、《乾隆明湖赏荷》、《老残百年游明湖》、《马可波罗又现明湖畔》等等。更感宽慰的是,当年那些灯会活动中,北极庙的道士都是明湖职工充当扮演,为能呈现最佳艺术效果,职工们专门前往北京白云观参观学习,除衣着服饰外,其法事流程也遵承传统。
沿袭民俗秉承传统
如扮演老残、仙道的高庆海、扮演乾隆的黄康平,扮演荷花仙子的贾志欣、吕艳等等,他们逐渐成为明湖文化的传播者,多次参加省市级演出。现如今,有的已退休多年,有的孩子都长大成人了。犹记得,当年济南时报的记者张定业堪称“文化策划大师”,有关明湖活动的专题报道多出他的笔下,还有齐鲁晚报、山东商报、济南日报、山东电视台、济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同仁,他们为明湖的文化发展出谋划策,无私奉献,同时也为是“明湖人”而感到骄傲自豪。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每每念及与他们一齐工作的幸福时光,总是几多怀恋感慨。
转眼已至六月,荷花节就要到了,明湖景区负责荷花培育养植的高级园艺师马小琳说:“经过数年的引种培育,荷花品种逐年增多,有明湖白莲、明湖红莲、明湖碧莲、明湖重台莲等。又采取防浪、补土、降水、提温等措施,荷塘面积的恢复也多见成效了”。
明湖荷塘今景
近两年来,明湖荷塘长势极好,步行湖畔,沿岸赏花,煞是好看,大有再现“接天连叶”壮阔美景的局面,甚是欣然。市民们、游客们三五结伴前来景区游览观赏,以最原始朴质、真诚自然的方式纪念“荷神”,悠悠荷韵依旧,浓浓荷情依旧……
明湖红莲
止笔至此,以文友亓钊先生一首新词作结尾:
大明湖上曼腰肢,玉盘盛细丝。 梅花屋主画荷迟,稼轩先赋诗。
《阮郎归?荷塘》
于晚晴楼 任正